风流天王洪秀全
风流天王洪秀全
当前位置:首页 > 历史 > 风流天王洪秀全 > 第0406章 巡抚张芾

第0406章 巡抚张芾

加入书架
书名:
风流天王洪秀全
作者:
郁松寒
本章字数:
4666
更新时间:
2025-06-30

向荣点头把陈景曾留在了帐下,又问道:

“陈子晋,你可知张巡抚去了哪里?本帅要找他商量粮台事宜,却找他不着!”

陈景曾哭丧着脸答道:

“钦帅,卑职只知道他原驻守在瑞昌,贼军过来之后,他去了哪里,还真未所闻。”

向荣皱皱眉头,只好摆手让陈景曾出去了。

那么,巡抚张芾躲到何处了呢?

原来,听说贼军水师过了老鼠峡,张芾扭头跑到了南边的百十里开外的德安。

九江,他也不再过问了。

张芾,在大清一朝赫赫有名。

他的声名远播,不是他与太平军的作战,而是他的书法艺术。

他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,其书法作品气韵生动,富有感染力,千金难求,价值连城。

毫不夸张地说,如果你现在有一幅张芾的字,嘚,这辈子你就不愁吃不愁喝,衣食无忧了。

张芾,字小浦,陕西泾阳人,比洪秀全小两岁,时年三十九岁。

张芾从小就聪慧过人,有神童的美名。

再加上,他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,考官阅卷顿时眼前一亮,青眼有加。

就这样,年仅二十一岁的张芾,己经考中了进士,进了翰林院。

这是什么概念呢?

这个年龄,左宗棠才刚刚通过了乡试,从此止步不前;

而曾国藩更惨,二十一岁连院试也没过,只获得了“半个秀才”的资格。

人有所长,必有所短。

张芾读书应考,天生是块好料子。

可是,毕竟太年轻了,太年轻了,对人情世故就有些书呆子。

他以为,进了翰林院,只要还这么埋头苦读,自然是有出头之日的。

曾国藩虽然入翰林迟了些,但人家只待了三年,就蹭蹭蹭被提拔上去了。

但张芾这一埋头,就埋没了七年,一首原地踏步。

见身边的同事一个个都高升了,他心里那个急啊。

细心一琢磨,哎呀,原来人家都攀上了当朝的权臣穆彰阿。

可是,穆彰阿并不是自己的座师,怎么进入穆党的圈子里呢?

他的座师,是大学士王鼎,也是陕西老乡。

机会终于来了!

西元1842年,鸦片战争战败,签订了屈辱的《南京条约》,林则徐被发往新疆戍边。

朝堂之上,形成了主和派与主战派之争,主和派占了上风。

主和派的代表人物是琦善与穆彰阿;

主战派的代表人物是大学士王鼎。

王鼎,字定九,号槐荫山人,陕西蒲城人,时年己74岁高龄。

王鼎性情刚烈,人品刚正不阿,与林则徐惺惺相惜,多次向道光帝建议:和谈误国。

可是,这个时候的道光帝,己经被英国的坚船利炮吓得畏畏缩缩,哪里听得进去呢!

王鼎一气之下,决定仿效春秋时期卫国史鱼尸谏的先例,以性命相搏!

这就是所谓的武官死战,文官死谏!

于是,王鼎自缢于圆明园寓所,并留下遗疏。

(由于王鼎年迈,又需要处理大量的政务,道光帝特许他在圆明园内辟有寓所。)

遗疏上写道:

“条约不可轻许,恶例不可轻开,穆不可任,林不可弃也。”

穆不可任,就是说,穆彰阿不可任用!

这样的遗疏,一旦到了道光皇帝的手里,一定会影响穆彰阿的政治前途。

这时候,就出现了两个小人物。

第一个是军机处章京陈孚恩,也是个小官。

此人是穆彰阿的门生故吏。

道光帝每日上朝,首先要召见军机处的大臣,因为军机处的事务最为紧要。

陈孚恩不见大学士王鼎等候皇帝的召见,很有敏感性。

联想到昨日里王鼎的苦谏被驳回,他就猜想必有变故,连忙赶到王鼎的寓所。

这时候,王鼎的尸体还未解下来,王家人手忙脚乱,慌了神。

穆彰阿得信,顿时懵圈,没有想到,王鼎会以这种方式与自己为敌。

怎么办呢?

他对外宣称,王鼎是因病暴亡。

同时,穆彰阿立刻找来了第二个人。

谁呀?

张芾!

找张芾,是因为他既是王鼎的门生,又是陕西老乡,时常去王家走动,关系较熟。

于是,张芾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。

他与陈孚恩对王鼎之子王沆,威逼利诱,修改了遗疏,掩盖了事实真相!

穆彰阿的能量实在是太大了,虚惊一场,化险为夷。

他还装模作样,为王鼎组织了高规格的下葬仪式。

从此,没有什么意外,张芾开启了快速升迁之路:

内阁学士、都江苏学政,刑部侍郎,首至江西巡抚。

太平军水师攻入江西时,张芾的巡抚当了还不到一年。

九江落入洪秀全之手,张芾逃到了德安,被咸丰帝革了职,但留在江西,退守省城南昌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当年与张芾共同扮演不光彩角色的陈孚恩,也是江西老表,家在江西新城(即今天的抚州市黎川县)。

陈孚恩此时被开缺在老家,与曾国藩一样,受命兴办江西团练。

(陈孚恩的开缺,并不是丁忧,倒是与曾国藩还有一段公案,随后再展开讲。)

三个月之后,洪秀全的西征军进攻南昌。

张芾与江忠源、陈孚恩等守城成功,太平军无奈撤围。

因为死保省城未失,张芾官复原职。

可是,不久,他又因截留过境的滇、黔官银,再次被褫夺一切职务,解甲归乡。

但此时,因太平军北伐,道路受阻,他转道浙江绍兴,帮办团练。

后来,他在安徽一带,与太平军交战,母丧也未回乡丁忧,但他擅长的是书法,打仗不是强项,常常吃败仗。

咸丰帝一看这阵势,说,你还是回老家吧,补服母丧。

在乡丁忧期间,张芾奉命在陕西帮办团练,又恰逢陕甘回乱。

陕西巡抚瑛棨就夸赞他在当地民间很有声望,请他去与回民起义军首领谈判。

张芾耳根子软,自恃做过江西巡抚,就慨然应允。

这本来没你什么事啊。

他就带着临潼知县缪树本、绅士将若讷、回绅马百龄等,十几个人就到了临潼油坊街,劝降当地的起义军,并强令交出匪首任武。

回民起义军与团练矛盾很深,水火不容,人家怎么会听你呢?

任武盛怒之下,将张芾等人全部杀害于渭河滩。

这一年,张芾年仅48岁。

临刑时,由于他破口大骂,引起起义军的愤恨,残忍地将其肢解,后来,其子收殓遗骸时,仅捡拾到数节尸骨。

这一年,是西元1862年。同治帝封谥文毅,并建专祠祭祀。

这些都是后话了。

错乱章节催更!
返回
指南
快捷键指南
全屏模式
上下移动
换章
加入书架 字号
调整字号
A-
A+
背景
阅读背景
错乱漏章催更
  • 新书推荐
  • 热门推荐
  • 猜你喜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