霜降前三日,秦岭深处的废弃铜矿在晨雾中若隐若现。江子墨握着吴郎中留下的地图,指尖划过“苍狼峪”标记——此处曾是墨家旧矿,石壁上的“止戈”刻痕虽己风化,却仍能辨出齿轮纹路。夜隐攀在三十丈高的崖壁上,狼瞳扫过矿洞入口,忽然发出短促的狼嚎——这是昨夜新学的“安全”讯号。
矿洞深处,腐叶与铜矿的腥气混着潮气扑面而来。子墨用火折子照亮石壁,见前人刻的“墨”字己被青苔覆盖,却在苔藓剥落处露出底下的星图,与父亲“山河令”背面的刻纹完全一致。“这里曾是墨家‘承露’机关的枢纽。”他摸着石壁凹陷处,齿轮转动声从地下传来,暗河的水响应和着,“夜隐,去北侧找七块扇形石——刻着北斗纹的,是启动排水系统的钥匙。”
少年闻言如狼般窜入阴影,兽皮靴底的钢爪在石壁刮出火星。子墨取出从“悬壶阁”带来的青铜罗盘,指针正指向矿洞中央的太极图——这是墨家“天地人”三才阵的阵眼,当年用来平衡矿脉灵气。他蹲下身,用炭条在阵眼处画下观潮台暗卫的“隐”字,与太极鱼眼重合,忽然听见头顶传来夜隐的低唤:“子墨,石匣!”
洞顶垂落的钟乳石后,嵌着半具青铜石匣,表面的饕餮纹己被酸液腐蚀,却在子墨的“山河令”贴近时,发出清越的共鸣。匣内躺着三枚墨玉棋子,分别刻着“兵”“医”“工”,正是墨家“兼爱”“尚贤”“节用”的具象。他忽然轻笑,将棋子按方位摆入太极阵,矿洞深处的暗河水流顿时变缓,露出被水淹没的石阶——那是通往地下工坊的入口。
三日后,矿洞己焕然一新。入口处的“苍狼峪”木牌后,藏着墨家“迷踪阵”,踏错方位便会触发淬毒弩箭;洞壁嵌着夜隐猎来的狼眼石,可在夜间折射微光,替代烛火;中央石台上,子墨用从赌坊赢来的碎银,铸了座微型“山河令”雕塑,齿轮与鹤形纹在石台上投下阴影,恰是“暗影”二字的变形——“暗影楼”之名,便由此而来。
最深处的石室被辟为“墨痕阁”,石壁凿出的书架上,整齐码着《孙子兵法》残页、吴郎中的医案手札、观潮台的密折,还有夜隐用狼齿刻在兽皮上的秦岭地形图。子墨坐在石案前,铺开用银杏树皮制的纸,笔杆是用父亲遗留的木鸢残翼削成,笔尖落下时,墨香混着铜矿的清苦,在冷空气中凝结成字:
《暗影楼复仇计划书》
一、根基初定:
1. 苍狼峪旧矿为根基,启用地底墨家工坊,修复“承露”机关以控水脉,设三重迷踪阵、十二处警报暗桩(夜隐负责驯养狼哨预警)。
2. 工坊分三室:左为“青蚨居”(储银粮、制机关锁),右为“悬壶轩”(炼药、存医典),中为“观星台”(合观潮星图与墨家机巧,辨方位、通暗桩)。
二、仇线梳理:
1. 明线:司空府构陷公输家,私铸“止戈弩”,勾结匈奴走私玄铁,证据藏于青鸾殿机关匣(需以“山河令”开启)。
2. 暗线:宫中密旨为灭门源头,长史提及的“秋狝之典”或为关键,司空府西跨院墨甲工坊正赶制毒弩,箭矢淬西域蛇毒(吴郎中“牵机散”可解)。
三、行止规划:
1. 冬至前,夜隐潜入洛阳司空府,以狼吻弩标记玄铁运输路线(弩箭尾羽染“引蝶粉”);
2. 腊月赴青城山,寻青鸾殿守殿人,拼合地图残页,确认血诏下落;
3. 开春后,于长安“悬壶阁”扩建情报网,招募流离匠人、医女、落第书生,以“止戈”纹为暗记(分铸机关锁、改良医具、传习兵法)。
笔尖在“青鸾殿”三字旁顿住,子墨摸出从老郎中处得来的半幅地图,鹤形纹缺口处,矿洞石壁的星图竟与之重合。夜隐忽然推门而入,兽皮袋里装着新采的羌活、独活,发间别着枚铜矿打磨的狼首簪——这是他昨夜为“暗影楼”刻的徽记。
“明日随我下工坊。”子墨指向石壁上的墨甲图纸,“先修复‘非攻’弩,再改良狼吻箭簇——让司空府的饕餮纹,尝尝墨家机关的滋味。”夜隐点头,忽然将狼首簪插在石案边缘,狼瞳望向洞外的枫树林,那里传来阿青与幼狼的嬉戏声,混着远处暗河的流水,像极了公输府旧园的潺潺清泉。
暮色漫入矿洞时,子墨在计划书末页画下小小的齿轮与鹤形,二者交叠处,是个未完成的“安”字。他忽然想起陈先生教的“仁者安仁”,想起吴郎中说的“活着便是复仇”,原来这“暗影楼”的根基,从来不是钢筋铁骨的堡垒,而是无数流离者的心血:观潮台的暗桩、墨家的残卷、老郎中的药香、夜隐的狼啸,还有他眉间未褪的朱砂,都在这废弃矿洞里,酿成了最坚韧的星火。
矿洞外,第一颗星子跃上秦岭主峰,子墨摸着石案上的“山河令”雕塑,齿轮的阴影恰好笼罩住他掌心的茧——那是握刀、握针、握笔留下的印记。他知道,这第一份计划书,不过是漫漫长路的起点,而“暗影楼”的每一块砖石,都将刻上“止戈”的誓言,终有一日,让这深埋地底的齿轮,带动整个天下的运转,让所有的流离者,都能在这乱世里,寻得一处可栖的根基。
夜风掠过矿洞口的枫树,将计划书的纸页翻得哗啦作响。子墨望向夜隐正在布置的狼哨阵,忽然轻笑——这笑里没有孩童的天真,却有少年初立的锋芒。他知道,从今日起,江子墨不再是流离江湖的乞儿,而是“暗影楼”的楼主,是观潮台未断的弦,是墨家未熄的火,终将让这秦岭深处的矿洞,成为照亮沉冤的第一束光,让“止戈”的齿轮,在历史的暗河里,转出属于他们的朗朗乾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