蝉鸣未歇的八月傍晚,西沉的夕阳把飘窗玻璃染成蜜色。林月蜷着腿坐在软垫上,手指无意识地着压在相框里的野菊花标本。干枯的花瓣早己褪成淡褐色,却仍倔强地舒展着形状,像极了山区孩子们上课时亮晶晶的眼睛——那些在煤油灯下认真抄写公式的眼瞳,在手工课上折千纸鹤时闪烁着期待的目光,此刻都化作标本上细碎的纹路,烙进她的掌心。
床尾的行李箱半敞着,露出那个缺了口的搪瓷杯。杯身斑驳的蓝白花纹被岁月磨得模糊,缺口处还带着细微的毛边。林月伸手将它捧起,指腹擦过杯底歪歪扭扭的铅笔字——"谢谢老师",每个笔画都用力得仿佛要刻进金属里。杯身残留的茶渍印子泛着陈旧的暗黄,突然在记忆里鲜活起来:那是支教第三周的清晨,露水未散的山道上,最腼腆的小琴红着脸拦住她,怀里紧紧抱着这个杯子,山泉水在杯口轻轻摇晃,两朵新摘的野菊花漂浮在水面,花瓣上还沾着晶亮的晨露。
"老师...喝。"小琴垂着脑袋,麻花辫上的红头绳随着身体轻轻晃动。林月接过杯子时,触到小姑娘冰凉的指尖——那双手总是藏在袖子里,却在作文本上偷偷画满送给她的太阳和花朵。此刻回忆起杯沿残留的温度,林月眼眶突然发烫,夕阳的余晖穿过玻璃,在搪瓷杯上折射出细碎的光斑,恍惚间又看见小琴躲在教室后门,怯生生递出杯子后转身跑开的背影,蓝色补丁裙在山风中扬起又落下。
支教时的记忆碎片
支教时的画面如走马灯般在脑海回放,每一幕都裹挟着滚烫的温度。
宋皓宸蹲在泥地上的身影,是孩子们心中最生动的课堂。夏日的阳光毒辣,他却毫不在意,用树枝在沙土里画着抛物线,额前的碎发被汗水黏在皮肤上。阳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,像一道黑色的屏障,为围在西周的孩子挡住些许热浪。那些孩子踮着脚、伸长脖子,眼神里满是好奇与专注,嘴里还跟着宋皓宸念叨着公式。当抛物线画完,宋皓宸随手捡起一颗石子,沿着抛物线的轨迹抛出,石子在空中划出一道漂亮的弧线,孩子们顿时爆发出惊叹与欢呼,那声音响彻整个山谷。
而她抱着发烧的孩子狂奔的场景,至今想来仍心有余悸。那天暴雨刚过,山间的小路泥泞不堪。怀中的孩子烧得满脸通红,滚烫的体温透过单薄的衣裳传来,嘴里还不时发出无意识的呓语。她顾不上布鞋陷进泥里的艰难,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跑,只想着尽快把孩子送到镇上的诊所。雨水和汗水交织在一起,模糊了她的视线,可怀里的重量让她不敢有丝毫停歇。终于抵达诊所时,她瘫坐在地上,看着医生为孩子诊治,悬着的心才稍稍放下。
还有那些深夜备课的时光,充满了静谧与温馨。煤油灯昏黄的光晕下,她和宋皓宸的影子被拉得老长,投在斑驳的土墙上,随着灯光的摇曳而晃动。窗外虫鸣此起彼伏,像是在为他们伴奏。两人凑在一张破旧的桌子前,讨论着第二天的课程设计。有时为了一个教学方法争得面红耳赤,有时又因为想出一个有趣的点子而相视而笑。那些被汗水浸透的教案,纸张皱巴巴的,却写满了他们的心血;那些用废弃报纸做成的教具,虽然简陋,却承载着对知识的渴望与传递。
最让她难忘的,是宋皓宸用易拉罐自制简易投影仪的那天。他花了整整两天时间,将易拉罐裁剪、打磨,又找来一块放大镜,精心组装。当幕布挂起,昏暗的教室里,那台简易投影仪投射出千里之外的海洋时,孩子们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。他们从未见过如此广阔的蓝色,从未想过除了连绵的群山,还有这样一片神奇的天地。教室里安静极了,只有投影仪轻微的转动声,孩子们屏住呼吸,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画面。那一刻,林月知道,他们播下的种子,正在孩子们心中慢慢发芽。
“在想什么?”宋皓宸的消息如同他本人一样,总是那么恰到好处地出现在林月的手机屏幕上。这一次,消息的配图是他精心整理的支教相册,而最后一页,竟然藏着一张偷拍的照片。
照片里,林月正蹲在溪边洗抹布,她的身影被青山绿水环绕,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。阳光洒在她身上,勾勒出她的轮廓,让她看起来格外温柔。
林月的手指在键盘上停顿了一下,她原本想要回复一些无关紧要的话,但看到那张照片,她的思绪却不由自主地飘远了。
她想起了那些与孩子们在一起的日子,想起了他们的欢笑和泪水,想起了那张全班合影。那张照片的边缘,被孩子们的手印和泪痕晕染,阿花用彩色粉笔画的爱心,还在角落里闪闪发光。
那是一个充满爱的班级,每一个孩子都像小太阳一样,温暖着彼此。林月在那里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,她教孩子们知识,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。
然而,现在她己经离开了那个地方,回到了城市的喧嚣中。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未来,思考着接下来的人生道路该如何走。
“在重新写未来的计划。”林月最终还是回复了宋皓宸,这并不是一个谎言,只是她没有告诉他,她的计划里,有多少是关于那些孩子们的。
夜晚的微风轻轻吹起纱帘,仿佛是一只无形的手,将远处夜市的喧嚣声传递到了林月的耳畔。那嘈杂的人声、喧闹的叫卖声,还有偶尔传来的欢笑声,交织在一起,形成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画卷。
林月静静地坐在窗前,手中翻开了一本尘封己久的日记本。这本日记本的扉页上,用娟秀的字体写着一句话:“考上云城大学,做最优秀的教师。”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些字迹己经微微褪色,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。
曾经的林月,心中怀揣着一个美好的梦想——站在明亮的讲台上,用先进的教具和精美的课件,去征服那些渴望知识的学生们。她想象着自己成为一名备受尊敬的教师,用自己的智慧和爱心,去点亮学生们的未来。
然而,现实却与她的梦想渐行渐远。如今的她,看到的不再是城市里宽敞明亮的教室,而是山村里那简陋的校舍;看到的也不再是穿着整齐校服的学生,而是一群追着支教老师跑过田埂的孩子们。
在这个偏远的山村里,教学资源十分有限,但孩子们的热情和对知识的渴望却丝毫不减。他们用自己的方式,在有限的条件下创造着无限的可能。记得有一天,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冲毁了教室的屋顶,雨水哗哗地倾泻而下。然而,孩子们并没有被这恶劣的天气所吓倒,他们纷纷举起了自己制作的纸板伞,在屋檐下继续上课。那股子倔强的劲头,让林月至今想起,眼眶仍会微微发热。
手机在掌心震动,李晓发来邮件:“听说你去支教了?真酷!”配图是她在国外参与公益讲座的现场,背景板上写着“教育公平”。林月忽然想起分别那天,老街茶馆的阳光正好,她们谁也没料到,未来会以这样的方式殊途同归。曾经无话不谈的好友,如今在不同的角落为教育事业奔忙。她点开李晓的邮件,字里行间充满热情,就像当年那个会在她考砸时,把写满鼓励话语的纸条塞进她书包的女孩。
凌晨两点,林月在台灯下重新写下职业规划:“或许大城市的讲台很耀眼,但山里的教室更需要光。”窗外的月光倾洒进来,照亮笔记本上新添的一行字——“要做把知识种进泥土里的人”。她知道,那场短暂的支教之旅,早己将一颗种子,种进了自己和无数孩子的生命里。此刻,远处传来火车的鸣笛声,像是从山间传来的呼唤,提醒着她,与那些孩子的故事,永远不会真正结束。她起身拉开窗帘,望着窗外明亮的月光,暗暗发誓,要让更多山里的孩子,看见知识的光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