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,天色微亮,鸡鸣声穿透薄雾。苏默带着苏小暖起了个大早。小暖揉着惺忪的睡眼,被苏默抱到厨房。灶膛里火苗窜动,锅碗瓢盆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。苏默手法娴熟,备菜切肉,动作如行云流水。
小暖搬来小板凳,一本正经地用抹布擦拭桌椅,小嘴里哼着不成调的儿歌。她的认真模样,让苏默嘴角微微上扬。饭馆里很快弥漫起饭菜的醇厚香气,希望也随之飘散。
日头高升,临近饭点,“苏记”饭馆门口的青石板路上,开始排起长队。队伍从店门延伸至村口小桥边。队伍中不仅有桃源村的老面孔,还有不少陌生身影。他们有的身着乡土衣裳,有的骑着老旧的自行车,显然是周边村子特意赶来的。这些人交头接耳,眼神中充满期待。
苏默在厨房里忙碌,透过门帘缝隙,他看到门外拥挤的人群。嘴角不自觉撇了撇,心里嘀咕:“又来了这么多客人。”手中的锅铲却颠得更快。火光映在他眼中,分不清是油烟,还是那些即将化为小暖新玩具的兴奋。
饭菜刚端上桌,那些远道而来的村民顾不上烫,夹起第一筷子便迫不及待送入口中。咀嚼声此起彼伏。有人眯起眼,享受这份久违的鲜美;有人则发出赞叹,声音粗犷有力,掩饰不住满足。他们吃得头也不抬,仿佛饭菜有魔力。桃源村的老人们则从容许多,他们慢悠悠地品尝,偶尔点头,眼神深处闪烁着心照不宣的光芒。饭馆里,笑声、谈话声、碗筷碰撞声交织,呈现出一幅热闹的市井画卷。
“老王头,你这腰板,最近怎么瞧着硬朗多了?”村西头的李大妈夹着一块红烧肉,好奇地问。
老王头放下筷子,摸了摸自己的腰,脸上露出红光:“哎,别提了,自从上次在苏记吃了那碗面,感觉身子骨都轻了,腰也不酸了!”他声音洪亮,不像前些日子那般病恹恹。
“可不是嘛!”旁边传来另一个老太婆的声音:“我家那口子,之前夜里咳嗽得睡不着,自从喝了苏记的猪肚汤,现在鼾声震天,我都得堵耳朵了!”她说着,还特意抬脚跺了跺地。
这些村民们私下交流,言语间带着一种只有他们才懂的默契。他们说得神秘,却忍不住分享。有人说,吃了苏记的菜,孩子夜里睡觉不闹了,身体也更结实。这些口口相传的“奇迹”,让“苏记”在村里,甚至在周边几个村子,都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。苏默隐约听着,他埋头炒菜,没有表现出任何反应。
收银台的钱袋一天比一天鼓,钱币堆叠,发出悦耳的碰撞声。苏默算着账本,纸上的数字跳动,眼神亮起。他想象着给小暖买最新款的儿童玩具,买几套漂亮的小裙子,再把饭馆的破旧墙壁重新粉刷。他甚至琢磨,要不要换一套新的灶具,这样能做更多好吃的给小暖。苏默看着钱袋,眼神闪烁着“财迷”的光芒,脸上浮现罕见的满足。这份满足,并非来自金钱本身,而是金钱背后,女儿能因此过上更好生活的可能。
苏小暖成了“苏记”的活招牌。她扎着两个小揪揪,在饭馆里穿梭,像个小精灵。她学着苏默的样子,把收回来的空碗小心翼翼地堆叠起来,然后摇摇晃晃地端到厨房门口。
“爸爸,碗碗收好啦!”她奶声奶气地汇报,声音又甜又脆。
有村民排队等候,小暖会端着一壶温水,用小小的塑料杯给他们倒水:“爷爷,喝水水!”她声音软糯,眼神纯真。村民们看到她,脸上紧绷的表情都会松懈下来。有人甚至排队排到一半,蹲下身子逗弄她,心甘情愿等待。小暖的稚嫩歌声和银铃般的笑声,让“苏记”充满了生机,这里显得更加真实,充满烟火气。
一个雨后傍晚,一位面色蜡黄的老奶奶,身形瘦弱,颤颤巍巍走进“苏记”。她是村里有名的药罐子,常年病痛缠身。老奶奶只点一碗清粥,声音虚弱,带着疲惫。苏默看到她,心动了一下。
他选用最好的粳米,加入几味温和滋补的药材。苏默的指尖轻颤,一丝劲气化作春风细雨,巧妙地融入粥中,让食材的精华被极致激发。粥汤黏稠,米粒软糯,药材的清香与米香完美融合。这碗粥,凝聚了苏默极致的厨艺和对生命的尊重。
老奶奶颤抖着双手接过粥碗,她尝了一口,眼睛亮了一下。她一口接一口地喝着,原本苍白的脸上,肉眼可见地浮现一丝血色。她感觉一股暖流顺着喉咙进入身体,滋养着五脏六腑。喝完粥,老奶奶长长地舒了一口气,身体里每一个细胞仿佛都得到了滋养。她看着苏默,眼中老泪纵横,声音颤抖:“小老板,你这粥,救了老婆子一条命啊!”她想掏钱,手却止不住地抖。苏默给她递去一张纸巾,没有收她的钱,只是轻轻说了一句:“暖暖喜欢吃我做的饭。”老奶奶看着苏默,又看向小暖,眼神复杂。苏默感受到,厨艺不仅能满足口腹之欲,更能温暖人心,带来希望。
苏默在烹饪时,指尖轻颤,一丝不易察觉的劲气,不再是冰冷的杀伐之力,化作春风细雨,巧妙地融入菜品之中。他并非刻意为之,潜意识里,希望能将这份“生命力”赋予食物。当那口蕴含微弱生机的菜肴滑入食客喉咙,老人们或许只觉得暖意融融,筋骨舒畅;孩童们或许更添了几分活泼,笑声更脆。这是食材本身的精华,辅以他精微入微的劲气掌控,让食物的滋养效果达到极致,如同顶级的滋补药膳,却又温和无害。看着食客们满足而舒展的眉眼,苏默心中,佣兵生涯中从未有过的平和与满足油然而生。
王婶和孙婆婆,成了“苏记”饭馆的常客,更是苏小暖的“编外保姆”。
“苏小子,你尽管忙去,小暖交给我们俩老太婆,保管带得妥妥帖帖。”王婶接过小暖的小手,笑着说。
孙婆婆会带着小暖到村口玩耍,或者在院子里给她讲故事。她们对苏默父女的关爱,没有丝毫功利,完全出于邻里间的淳朴和对小暖的喜爱。这份关爱,让苏默感受到了真正的“家”的温暖。佣兵生涯中,他从未感受过这种无条件的善意和接纳。有了她们的帮助,苏默有更多时间打理饭馆,研究新菜品,思考食材搭配。他看着在村里撒欢的小暖,又看了看饭馆里忙碌却温馨的场景,内心对守护这份平凡生活的决心,变得更加坚定。这里,是他与女儿的港湾。
桃源村的宁静并非表象。苏默在厨房里整理食材,透过窗户瞥见村头小河边那位常年垂钓的老者。他眼角微不可察地跳了跳。老者提竿收线,那条在水中挣扎的活鱼,像被无形力量定住,丝毫不溅水花,被轻描淡写地甩入鱼篓。苏默眼神深邃,心里嘀咕了一句:“这些老家伙,真是藏得够深啊。”